本土新增感染者连续七天破两万,精准防控难在哪里?
二十条优化措施发布十天后,本土11月21日下午,新增续天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连发四份文件,感染分别针对政策调整后如何实施核酸检测、连准防风险区划定及管控、破两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四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控难指南。
这些指南基本融合、本土汇总了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的新增续天内容,并在如何开展常态化核酸、感染高风险区降级、连准防居家隔离对象等关键问题上进一步明确,破两为地方实现精准防控提供了政策依据。控难
11月17日召开的本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提出了政策调整后的新增续天总体防疫目标:“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感染防控措施要落到实处,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防控工作上,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11月21日0~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14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5754例,本土感染者已连续七天破两万。目前,广东、重庆、河南、甘肃、北京等地疫情形势较为严峻,仍处在上升阶段。
一位长期监测新冠疫情趋势的数据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至12 月中旬,全国疫情将处于平台期,今冬明春有可能出现“新冠与流感双重叠加”,会对现有的医疗资源产生挤兑压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个感染者平均每4天能传染5~6 人,仍要警惕在一些高密集场所可能出现的“超级传播者”。
市民在排队做核酸检测。图/视觉中国核酸采样点该如何布局?
“二十条”发布后,多地在核酸检测点设置上出现了反复,有的地方不少检测点被撤。
一位地方疾控中心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这种摇摆和反复背后,反映出地方核酸检测供需间的错位,很多单位或公共场所在进入时仍要求查验48小时或72小时核酸,也即需求仍在,但核酸点部分裁撤后,供给减少。
对于公共场所查验核酸的有关要求,在11月1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沈洪兵指出,跨区域流动人员需要凭48小时核酸阴性乘坐飞机、高铁等,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需要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核酸。
自“二十条”发布以来,随着部分省市疫情数字的攀升,很多地区都进一步收紧了核酸查验要求,对进入商场、超市、写字楼等场所的核酸要求从72小时变为24小时。
广州增城区在11月20日当晚8时,自本轮疫情以来首次发布强化社会面管控通告,要求自11月21日起,全区暂停堂食,中小学、幼儿园暂停线下教学或返园,人员出入商超、农贸市场、小区等场所须凭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在11月1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在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仍查验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多地出现老百姓排长队做核酸的情况,该如何缓解核酸检测的供需矛盾?”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核酸检测点的布局,事实上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种安排,是方便群众愿检尽检和应检尽检的安排。采样点应覆盖辖区内的服务人群;根据不同人群需求,错峰提供采样服务;针对人口密度较大、人流量比较高的社区和场所,通过增设采样点位、增加采样人员等方式,扩大采样服务的供给等。
另一方面,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在17日发布会上指出,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时,只需要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根据21日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具体而言,这类“应检尽检”人群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海关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等,要求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另一类是流动性强的重点人群,如快递、外卖、酒店工作人员、装修装卸工等,要求每周开展2次核酸检测。
此外,对学校、养老院、工厂、医院等重点场所,也要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即“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1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20%的抽样比例或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在核酸点的设置上,表面看是一个资源优化问题,更本质的是如何开展常态化核酸,其目标是在尽可能缩小核酸检测范围、降低频次的基础上又保证对疫情的有效、精准监测。比如在非疫地区,如果未来核酸采样只面向高风险人群、重点人群,是否还有必要在每个小区内都设置采样点,如果减少,又应该以怎样的密度布局。
前述地方疾控人士认为,现在各地在应设多少核酸点、如何调整布点等问题上,只能先做“有限调整”,此后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根据需求来评估保留多少核酸点更合适。而且这会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可能会收一收、放一放,如果不够用再加几个”。
如何精准组织核酸检测?
“二十条”发布之初,多位专家认为,给基层防疫最“减负”的一条,就是首次明确表明,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专家指出,这个纠正来得正当其时。一方面,目前多地的财政已经很难再支撑一轮又一轮全员核酸,近期多地开始对核酸收费就是证明;另一方面,随着过去一段时间的常态化核酸普及,一些地方的核酸检测实际上已经陷于低效甚至无效。
但随着全国多地近期出现明显的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各地防控形势渐趋严峻复杂,多地重新开启了新一轮区域全员核酸。
因为疫情形势严峻,广州六个区日前宣布了开展全员核酸检测。11月12日,重庆市宣布在中心城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实行“1天1检”,原因是“疫情感染来源不明、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
11月12日,黑龙江小兴安岭南麓的县级市铁力在核酸检测中发现1例初筛结果阳性人员,为快速阻断疫情传播防止外溢,铁力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自2022年11月13日0时起,在全域内实行3天临时“静默”:所有城乡居民(参与疫情防控、应急、医疗、保供行业人员除外)在区域核酸检测以外的时间不得外出。截至14日,铁力市发现3例阳性人员,截至21日,已经发现16例阳性人员。
根据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及一般城市,如果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要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而且,全员核酸开展的范围都被限定为疫情所在区。
前述地方疾控人士指出,根据政策要求,不用进行全员核酸的前提是当地疫情传播链清晰、能及时溯源,这与当地的流调能力直接相关。但事实上,各地流调、病毒追踪和溯源的水平差异很大,对一般中等城市,尤其对一些缺乏流调能力的县城而言,面对奥密克戎的传播,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摸清传播链、找到源头,结果很可能是出现社会面传播,多点开花,不得不重启区域全员核酸。
她还指出,“二十条”不再判定次密接后,可以一定程度减轻基层流调压力,但大规模疫情暴发时,不断攀升的每日新增确诊患者和他们的密接,对基层流调队伍而言,仍然是不小的压力,“基层的问题不仅是缺人,而且缺专业流调人士”。
沈洪兵指出,核酸检测是疫情早发现的重要手段,是评估疫情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疫情传播扩散的重要前提。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封控精准度或进一步提高
二十条优化政策中,除对全员核酸的限制之外,对防疫效果影响很大的调整还有两点:一是不再判定次密接;二是重新划定了风险区,取消了中风险区,并且缩小了高风险区封控范围,从小区变为单元、楼栋。
前述地方疾控人士说,在风险区的划定上,以前是一个面,现在是一个点,封控范围更小了,但封控的精准度提高了,疾控人员要根据确诊者的行动轨迹、生活工作习惯、暴露情况来划定风险点位,需要有专业的研判,最终考验的仍是基层的流调能力。
她说:“最近有国家卫健委督导组在地方指导防疫工作时提出,封控范围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不再是一个单元,甚至可以缩小到感染者的上下左右邻居,只需要封几户。”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11月21日最新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下简称《方案》)中,对“二十条”中关于高风险区降级条件“打了个补丁”。
“二十条”措施规定,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但《方案》进一步明确: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专家指出,这是为了阻止一些地方“一刀切”解封,相当于“安上了一个阀门”。
11月21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中,进一步明确了居家隔离对象包括以下几类: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二十条”发布以来,因为将次密接、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等多类人群从集中隔离转为居家隔离,社区的防控压力增大,对于基层流调、核酸检测和风险区管理等工作带来挑战。“以前几乎很少有人要居家隔离,现在除了密接都要居家。”前述疾控人士感慨道。
一位病毒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居家隔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要有单独的房间、不与非同住人士共用卫生间厨房、家庭面积不能太小,同住家庭成员不应有高风险人士等。社区需要先调查隔离人士是否符合居家条件,并对居家隔离生活提供详细的宣教指导,比如用完洗手间后如何消杀、家庭内部成员如何不进行接触等。
但前述疾控人士透露,由于短期内需要居家隔离的人数太多,社区很难有精力对所有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估,再分类处置,“据我了解,目前居家隔离的人在物资这块大多是自力更生,很多家庭成员在隔离期并不避讳。”
另一位接近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居家隔离对医护人员压力很大,因为他们需要上门做核酸。多位专家建议,可以在居家隔离期间辅以抗原检测,要求检测核酸的同时连续每天自测抗原并将结果上报。
作者:霍思伊
(责任编辑:综合)
-
参考消息网11月23日报道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公司)22日称,乌克兰扣留旨在输送给摩尔多瓦的天然气,乌克兰则对该说法予以否认,并指责俄罗斯将天然气用作政治工具。报道称,俄气公司 ...[详细]
-
来源:期货日报周四,国内三大油脂期货联袂走强。截至昨日下午收盘,油主力合约报收10918元/吨,上涨2.23%;菜籽油主力合约报收13132元/吨,上涨1.54%;豆油主力合约报收10818元/吨,上 ...[详细]
-
封面新闻记者 付文超4月16日,共有100余名快递小哥从成都出发乘飞机赶往上海支援。快递小哥们来自四川各地,到达上海后将主要保障上海的民生物资配送问题。据悉,快递小哥将根据上海疫情防控需求,支援上海民 ...[详细]
-
清华大学张晓慧: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增加有效投资和支持扩大消费上
新华财经北京4月16日电 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16日正式开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会上表示,在疫情蔓延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发复杂的当下,唯有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政策,增强政策 ...[详细]
-
卡航不仅是出了名的服务好,更逆势创下25年盈利新高文 | 邓雨洁 王静仪“头顶一块布,天下我最富”。随着世界杯拉开帷幕,这句调侃也在各大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全球各国人们都震惊于这个豪掷2200亿美元筹备 ...[详细]
-
2022财年上半年,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录得历史最好综合经营利润,但其最大海外市场大中华地区营收、利润双双下降。4月14日晚间,服装零售巨头优衣库的母公司讯销集团6288.HK)公告截至2022年2月 ...[详细]
-
主要打击敌航母 发生爆炸并沉没的“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该舰是苏联研制的1164型导弹巡洋舰首舰,原名“光荣”号,于1982年服役,1995年更改为现名。1164型导弹巡洋舰除“莫 ...[详细]
-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据《纽约时报》报道,欧盟官员正在起草一项对俄罗斯石油产品实施禁运的措施,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争议的针对俄罗斯的措施。这一消息推动国际油价上涨。截止发稿,WTI原油期货涨2.17 ...[详细]
-
【#探访幼儿园开学首日#:有家长不停刷手机看孩子消息】9月1日开学首日,小朋友们也要迈出家门首次进入幼儿园,@紧急呼叫走上北京街头采访了多位家长。面对首次与孩子“长时间”分离,许先生称今天经常拿起手机 ...[详细]
-
如何应对供给冲击?马晓河: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负增收
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2022年4月16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出席并演讲。今年1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 ...[详细]